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丨63所储能专业院校师资课程全收录!

储能项目经理线上培训8月24-25日·虚拟电厂运营高峰论坛袁老师 17710719306

文丨北极星储能网

2023年全国高考分数已经出炉,各大院校录取通知书已经在学子期盼中飞向各地。未来又有多少新生力量加入我们储能行业?

于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在“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首次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精准培养覆盖电源、电网、用户、居民以及社会化功能性储能设施等方面,国家迫切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四年来,现全国共有63所高校开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学科。其中双一流院校有10所,211院校有13所。

2023年6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在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其中就包括储能。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之后,一直在大力推动能源转型,新能源的发展带动了储能产业的起飞。储能行业紧缺人才已成事实。

今年更是全国第一届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生毕业季,据西安交通大学官网信息显示,临毕业的28位学生中,近90%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

而在此之前,西安交大走出来诸多人才,已经在储能领域颇有建树。如西安奇点能源,是由西安交大博士刘伟增与其他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目前奇点能源已完成7亿元的B轮融资;国内压缩空气储能的龙头企业的中储国能,其首席科学家陈海生本科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这家企业目前也完成了超10亿元的A轮融资。

其他各大高校根据院校本身以及所在区域特点,相同专业有着不同侧重点,比如武汉理工大学依托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先进科研基地,对本科生进行教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托本校建筑专业教育优势,对建筑储能应用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环境。

北极星储能网对各学校根据宣传资料进行专业盘点,期待储能新生力量,早日加入我国储能队伍,助力行业蓬勃发展!

正在阅读此篇文章的你,是哪所院校的校友?欢迎留言区讨论交流!

双一流院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设立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师资团队由何雅玲院士、陶文铨院士、管晓宏院士领衔打造,形成了包括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杰青在内的各类人才以及来自国内著名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在内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本科生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天津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国家储能平台设管理委员会,由金东寒校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巩金龙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成山院士同时任国家储能平台主任。国家储能平台建设电化学储能、燃料储能与应用、储能装备与系统、储能安全与运维、储能经济与政策五个研究中心,五个中心主任均由国家级领军人才担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挂靠国家储能平台。

厦门大学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院士牵头,现有从事储能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100多名,分布于能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航空航天学院、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等十多个教学与科研机构,并融合储能领域内的宁德时代、厦钨新能源等龙头企业的行业优秀人才共同建设。

开设了《储能原理与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新能源材料科学》、《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等多门储能专业课程。

山东大学

旨在培养具备与储能相关的能源、电气、化学、物理、材料等多学科宽厚基础理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储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多学科综合知识,能从事储能及其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新型工科高端人才。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扩大专业开放度;同时,大力实施校企联合、产教融合战略,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储能专业建设。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制图、自动控制原理、材料科学基础、能源化学、电气工程基础等;新能源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储能、氢与氢能、燃料电池原理与应用、能源系统及互联网、半导体物理基础等。

华中科技大学

培养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把握储能技术国际前沿发展动态,具备研究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能在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具备从事储能材料、器件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各种新能源产业领域的需求。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工基础、机械设计、工程测试技术、能源化学、储能原理与技术、热能储存原理与应用、氢能与燃料电池、新能源材料科学、电化学储能等。

重庆大学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储能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背景,宽厚扎实的能动、材料、化学、电气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量转换与存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视野拓展,培养能引领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未来发展的研究型领军人才及适应新工科要求的高级技术精英。

热科学基础、储能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Ⅳ)、固体物理学、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原理、能源转化原理、多能互联互补能源产储用系统及理论、储能系统安全管理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针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在利用过程的存储需求,培养系统掌握储能技术基础理论,开展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空天储能等理论技术课程及知识传授,能在储能、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较强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能源、动力、环境、汽车、化工、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储能相关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加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武汉大学

师资学科实力雄厚,学院有双聘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13人。宽口径工科专业, 直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整合电气工程、化学、能源与动力等学科专业优势。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作为专业发展背景,聚焦于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含大规模储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调控等领域,直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整合电气工程、化学、能源与动力等学科专业优势,联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比亚迪、欣旺达、宁德时代等国家龙头企业和地方能源集团实行校企共建,致力于培养在电力、电子、交通等行业及其新兴交叉领域,从事储能技术的研发、设计和应用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和行业精英。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牵头建设“国家能源大规模储能技术装备及应用研发中心”,联合国内能源领域8家优势单位建设,组建了以湖南大学黄守道教授为研发中心主任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湖南大学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电科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全面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创新驱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促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新能源发电、大功率电能变换、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型电力系统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加快推动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和应用突破,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

与宁德时代、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电网、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联合构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至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能源领域代表性国有企业,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等为代表的能源相关领域新兴技术企业,服务我国储能行业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储能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11院校

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的兵团能源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4月,下设能源安全与规划研究所、石油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智慧能源产业研究所和能源装备研究所,设置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5个本科专业。

兵团能源发展研究院是对口支援高校成果转化的桥梁,高新技术的研发中心,高精尖人才的孵化器,能源向南发展的桥头堡。

北京科技大学

专业汇集融合多学科名师,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教学名师周国治教授,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4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次。以“厚基础、重实践、深融合、强创新”为培养理念、以“电化学储能、先进储能材料、工业储能和智慧储能”为主要专业特色、以“电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及碳中和”为交叉学科方向。

主修课程:储能原理,物理化学,电化学理论与方法,传热传质学(双语),大数据分析,材料科学基础,太阳能电池,储能材料工程,化学电源与电化学储能,电储能系统与并网技术,工业储能与能源管控等专业平台核心课。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新设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华北电力大学将进一步完善相关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完备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加快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覆盖化学储能模块(电化学、化工、材料)、热能储能模块(能动、物理、材料)、机械能储能模块(机械、控制)、电介质储能模块(物理、电子、电气)和氢能(制备、存储、利用)模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本专业具有一批高学历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科研积累深厚,依托“北京市低碳清洁能源高精尖学科”、“新型碳材料实验室”,“能源装备非金属材料实验室”等平台,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前沿成果,多次获得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和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专业重点建设了以锂离子电池材料、高效储氢材料、燃料电池材料为核心的三个科研方向,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并在工业应用领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储能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专业对本科生的培养侧重于建立完善多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对新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以储氢储电储热材料、技术和管理为特色的高质量研发人才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矿业大学

本专业是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顺应我国新工科建设和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于2021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宽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储能技术基础理论、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储能装置与储能系统设计及安全运维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

培养从事新能源汽车、电化学电池、智慧能源、太阳能等领域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试验分析、运营维护、技术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引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0年11月根据国家《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精神, 新能源学院成立了储能科学与工程系,进行电化学储能、氢能综合利用、多能转换及高效利用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并培养从事相关领域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于2020年获批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1年6月建设了储能技术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授权领域,着力培养从事相关领域的跨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以“厚基础、重实践、强交叉”为建设原则,设立了电化学储能、氢能两个主要方向,培养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适应能源科学发展,促进能源产业升级进步的高素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

专业实力: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融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以及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方向的优势师资力量,是武汉理工大学大学重点规划建设交叉融合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拥有国内五个国际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PACE”中心、全球顶尖汽车动力系统研发机构“Ricardo”培训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1个、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基地6个

核心课程:储能原理、储能材料基础、储能系统设计基础、储能系统安全管理、燃料电池技术基础、储氢技术及应用、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基础、流体动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物理化学、新能源汽车机构与原理。

特色课程:能源转化原理、储能电池技术、储能系统CAD/CAE、储能系统与应用。

辽宁大学

优势特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持续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切实强化电化学储能特色和专业内涵建设,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设有电化学储能方向,具有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有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材料与技术、高效催化剂与质子膜燃料电池技术、清洁高含能量材料—多氮化合物合成与应用等。专业现有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研究所3个。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化学原理与方法、材料物理与化学、储能原理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氢能与燃料电池、传热传质学、热质储能技术及应用、能源管控与优化。

福州大学

本专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新发展的有关精神,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系统的储能及其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储能及其相关领域工程师的资质能力,能在储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储能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该专业设有5名厦门佳创科技新生奖学金。

青海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为2020年新增专业,现已招1个班,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储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具有整合思维、工程推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备从事储能材料、器件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满足未来新能源领域需求的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原理、材料科学基础、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基础、现代控制理论、微控制器原理、储能系统建模与仿真、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化学储能系统设计及工程应用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暂无详细介绍)

华东理工大学

该学校要求学生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储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问题的提出与判断,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分析与关联,通过研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核心课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基础、固体物理、储能原理、储能材料与工艺、储能系统与应用。

华南师范大学

学校参与平台包括: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高能动力与储能电池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动力与储能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电化学储能与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能量转化与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普通本科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优势该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可再生能源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以河北省储能供热工程技术中心等产学研平台为基础,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数理基础厚实、专业交叉融合、工程思维导向、实践能力突出”的能快速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电路与电机学、电子技术基础、测试技术基础、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力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储能材料、储能原理与技术、储热工艺及设备、储电系统设计、储氢技术及应用、储能系统安全管理、储能系统控制技术等。

沈阳工程学院

本专业主要面向储能行业的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解决储能技术大规模应用、储能产业经济性提升等问题。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储能装置开发、储能系统规划和运行管理等专业知识,具备能源动力、自动化、电气电子等广泛专业背景的实践技能,能够有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毕业后在本行业从事储能材料、器件、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检修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电化学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热学、储能材料基础与应用、储能系统设计、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等。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紧跟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系统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够在储能、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并能为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上海理工大学

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及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业需求,重点服务于能源、动力、电力、环境、石化、冶金、交通等行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掌握储能的工艺原理、装备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具有基础厚、实践强、能创新、国际视野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南京工程学院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战略需求,顺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依托学校电力、能源等行业办学优势和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等学科领域的支撑,致力于培养在储能技术与应用、储能器件及材料、储能工程管理及商业运营模式等领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专业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江苏理工学院

(暂无详细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

专业依托2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发改委工程中心和1个省级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储能材料/器件研发、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一体两创三应用新能源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2020年“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教学成果双双荣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核心课程:储能原理与技术、固体物理、固态离子学、单片机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光伏工程与技术、储能电池管理技术。

长沙理工大学

本专业与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能源、国家电投、中国能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润电力等国家龙头企业和地方能源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省电力设计院、中电智慧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中电国际新能源海南有限公司、广东粤电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湖南高创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基地。

核心课程:储能原理与技术、储能材料、相变储能技术、储能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储能电站设计与运行、储能系统安全与管理、大规模储能系统开发与项目设计。

西南石油大学

目前专业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四川省特聘专家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天府万人计划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全部来自985、211、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其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100%,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比例75%。

专业依托“四川省能源碳中和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筹)”、“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四川省碳基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并与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力保障并促进了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

大理大学

无详细介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专业以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为基础课程,能源电化学,储能原理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氢与燃料电池等为专业理论,以承德市工程技术中心、博士科研工作室、各教学实验室、科技创新工作室、教师工作室等为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开展储能基础实验,电池综合实验,储能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计,储能创新实践课,认知实习,金工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实训课程,建设以“化学/能源材料基础+工程理论设计+实践实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以“理论+实验+实践+实训+创新创业+毕业设计”为一体化培养模式。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反应工程、材料科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能源电化学、能源材料表征与分析、储能原理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

上海电力大学

(暂无详细介绍)

南京工业大学

主干课程:电化学原理、电化学储能原理及器件、工程热力学、储热原理与应用、机械储能原理与应用、储能系统安全管理、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

就业方向:储能器件制造企业、能源系统集成商、能源系统运营商、能源管理部门、电力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制造企业等储能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继续升学深造。

徐州工程学院

主要课程:普通物理学、储能原理、储能材料基础与应用、储能系统与并网技术、储氢技术与应用等课程。

就业方向:国家电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营与管理等工作。

山东科技大学

除通识必修课程外,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基础化学、储能化学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储能仪器分析、电化学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储能原理、控制工程基础、储能材料工程、嵌入式智能系统、电储能应用技术、储能系统检测与评估等。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工程实训、认识实习、三峡新能源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实践等。

学生毕业之后可以选择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地方能源集团从事储能电站与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工作,或进入储能智能系统研发和制造行业、可再生能源行业、电力行业、热力行业、电动汽车行业、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储能及其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应用工作。

河南理工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一支基本业务扎实、素质优良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师资队伍学历专业背景多样、结构合理、体现交叉学科特色。现有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博士14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中原育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杰出青年1人、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该专业的支撑平台和学科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河南省煤炭绿色转化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煤炭清洁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河南省氢能开发利用创新型科技团队等。

主要开设课程有储能原理与技术、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氢能与制氢、储氢材料与工程、氢气的输运与利用、电化学储能原理与器件、电化学基础、燃料电池。

重庆科技学院

核心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路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传热学、储能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储能原理、能源转化原理、储能装置开发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类新专业,是依托双碳经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策而建设的新工科专业,就业面向宽,毕业生可在电力、能源、汽车等行业从事储能系统的研发、设计、应用和管理,储能电站与系统的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昆明理工大学

针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高效利用、电力系统及工业余热利用等方面的储能需求,在储能技术基础理论、储能系统设计与控制及安全运维、新型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储能技术经济性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知识过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可在储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系统运行、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等工作,适应储能产业发展需求,为我国储能产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干课程:能源转换原理、电化学储能基础、储能材料基础、储热技术及应用、氢能技术及应用、储能系统设计和抽水蓄能等。

就业前景:主要服务于储能材料、储能电池、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产业,可在各大发电集团以及地方能源集团从事储能电站与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或进入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企业从事储能电站、储能系统的研发、设计、应用和管理工作。

榆林学院

(暂无详细介绍)

北方工业大学

专业所在的电气工程系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年轻充满活力并适应学科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

2020年与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公司和国家电投集团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设置储能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获批成立北京未来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中心。

本专业联合国网综合能源等国网公司、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先进储能科研单位成立了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耿丹学院拥有碳中和研究所,该研究所与江苏协鑫能源集团、联想集团、北京电力设备总厂、中电科安科技、松盛元科技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研究所特聘请湖北省新能源公司、国防科大系统工程学院、零碳谷(河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作为研究所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

内蒙古工业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地方于地方发展和市场需要,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优势及能源产业背景,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以实现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培养解决储能领域关键性技术的专业人才为主线,依托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再生能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新能源试验示范基地等 5 个科研机构,在储热技术与应用、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及飞轮储能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全国储能企业等资源,建设储能技术产教融合联合体,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构建产教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储能原理、储能材料基础、热能存储技术与应用、流体力学等。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电化学储能原理、储能系统及技术、储能分析测试技术、抽水蓄能控制等。专业选修课包括锂离子电池材料、氢能与燃料电池、电池热管理、纳米材料与能源等。

盐城师范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新能源化学储能与动力电源研究院,由盐城经济开发区与盐城师范学院于2010年10月共建成立,坐落于盐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研究院已建成近2000 m的实验场所,总投资2000多万元,拥有日本理学x-射线粉末衍射仪、德国Zenium电化学工作站、德国布劳恩真空手套箱等一流仪器设备。

宁波工程学院

采用科教产教融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学习期间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掌握专业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在电化学、储能电池、新能源综合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及其新兴交叉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学电源、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测量、材料科学基础、储能材料与器件、固态电化学、新能源技术、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安全控制与管理等。

安徽理工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立足安徽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培养适应能源科学发展,促进能源产业升级进步的高素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景德镇陶瓷大学

院校师生受邀参加第八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曾小军副教授参与了“新型电池技术及关键材料”分论坛的讨论,并作题为《MXene陶瓷基电催化剂和电磁波吸收的精确设计与功能化研究》的邀请报告。

青岛科技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师资雄厚,专业积极引进兼职教师,目前已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兼职教授2名。

专业配备高端科研实验平台及中试基地,附图为青年泰山学者王飞教授的水合物储能实验平台及中试示范基地,专注于天然气存储、储氢、储碳、储冷、相变储能等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及成果转化,可为本科生在读期间及毕设环节提供有力的平台保障。

主干课程:氢能技术及应用、水合物储能科学与技术、锂电池储能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储能系统安全与管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燃料电池技术、低温原理与技术、流体力学、相变储能技术、化学基本原理、传热学、电化学工程、储热技术及应用等。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具备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储能相关领域积累大量基础性研究成果。获批“碳中和”能源技术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碳中和绿色能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实验平台,建有与专业相关的储能材料、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电化学原理等8个专业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紧密的行业发展前沿实验实训条件。

核心课程: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原理、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依托我校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特色优势学科,设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在能源、电力、动力、管理等行业及新兴领域,从事储能科学与工程尤其是抽水蓄能技术的研发、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和行业精英,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和能源科技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的“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黄淮学院

本专业以培养在储能装备及系统应用领域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测试分析、安全防护、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各大发电集团以及能源企业从事储能技术与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储能电站与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就业单位包括:国家能源、国家电投、中国电建、华能集团、北控新能源、中创新航、宁德时代、鹏辉电源、阳光电源、南防特装、义务晶澳、创维光伏、浙江正泰等企业。也可进入能动类、电气类等相近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三峡大学

据专家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至100万名左右,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正是该领域所急需的人才。

重庆理工大学

充分依托我校相关专业在新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方向的优质资源和长期积淀,结合多年来的相关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形成以氢能与燃料电池为主体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特色,采用国际化培养模式,所有专业课采用全英文教学。

主要课程:能源转化原理、储氢技术及应用、储能原理、储能材料基础、电化学基础、能源环境工程。

毕业生就业方向涵盖能源、化工、材料、电气、物理、新能源技术等专业领域,专业就业率属于中高等水平,就业单位包括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

西南科技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系统的储能及其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 储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系统运行、 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修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D、工程材料基础、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能源电化学、自动控制原理、能源动力测试技术、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

西安理工大学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宽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储能技术基础理论、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储能装置与储能系统设计、电力系统中储能系统规划及安全运维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优秀储能专业人才。

专业基础课: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储能原理与技术等。

专业方向课:电化学基础、储能原理与技术、储能材料与工程、储能系统建模与仿真、氢能与燃料电池、储能系统与并网技术、储能系统检测与评估、抽水蓄能系统设计、源-网-荷-储联合调度、燃料电池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电能质量分析及控制、储能市场与储能经济、智慧储能与能源互联网、储热技术与应用、储能工程与技术导论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定位建筑能源领域的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低碳、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环境营造为宗旨,加强建筑学、土木工程、物理学、材料学、电气工程、智能控制等多学科的内涵交叉和深度融合,面向建筑能源应用,着力发展储能科学与工程原理、建筑储能应用技术、建筑环境营造与储能设备智能化三个特色专业方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体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建筑、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工等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了物理、化工、数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等多个基础专业的协同创新,与学校现有学科发展相辅相成。

西安科技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新成立“新能源与储能系”支撑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新能源系由5名教授组建了学科队伍支撑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包括:“能源电工材料与压电催化研究团队”、“功能纳米材料和新型催化过程研究团队”、“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研究团队”、“光场调控能量储存与煤炭清洁利用研究团队”和“煤炭高值精细利用及功能碳材料研究团队”,形成了储能材料制备,储能系统研究,电催化过程研究的学科队伍

西安石油大学

本专业开设于2023年,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依托和整合学校在传统石油石化行业的优势学科,主要研究储能设备开发及维护方向、新能源发电及智慧电网方向、储能系统设计及管理方向,培养具备从事储能系统设计,储能材料与器件,储能装备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开设课程:工程流体力学、自动控制原理、传热传质与储能应用、工程热力学、储能技术及应用、储能工程导论、储能材料工程、储能系统设计、电力系统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国家能源及安全重大战略需求,面向陕西、辐射西北,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深厚家国情怀的储能及能源安全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能在新能源、电力、能源集成与管理等相关行业胜任制造、研发、设计、运行、营销和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双语),流体力学,储能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储能电池技术,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电化学工程,氢能与燃料电池,储能技术与应用,材料固体理论基础,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热流数值模拟与应用,热泵及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及应用,二氧化碳减排与控制技术。

新疆理工学院

主干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储能技术及应用、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原理、相变储能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储能系统安全与管理储能电站设计与运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往期回顾





六大数据看头部电池企业的竞争力!

分布式储能!青海海西州225MW/900MWh储能电站物资采购!

2023年7月全国峰谷电价汇总!最大峰谷价差1.89元!19省市超0.7元!

河南新型储能政策:调峰0.3元/度,租赁200元/度·年,用户侧有奖励!

累计1.65GW/3.3GWh!宁夏已有16大储能电站注册进入电力市场!

END
欢迎文末留言讨论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赞、点亮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